副将的搭配直接关系到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战术执行效果。主将负责核心输出或指挥,而副将则承担辅助、控制和补足短板的角色。合理的副将搭配能够最大化主将的优势,同时弥补队伍可能存缺陷。副将的选择需要考虑兵种适性、技能互补性以及阵营加成等多方面因素。

副将的兵种适性至少需要达到A级,否则属性会大幅降低,影响战斗表现。优先选择与主将兵种相同的S级副将,能激活120%的属性加成。如果无法凑齐同兵种S级武将,可以考虑混搭不同兵种,但要注意避免被敌方兵种克制。例如主将为枪兵时,副将选择弓兵可能会被敌方骑兵克制,这种情况下需要慎重考虑。

副将的技能应当与主将形成联动,而非简单堆砌强力战法。控制型副将适合搭配高爆发主将,为主将创造输出环境;治疗型副将则适合持久战阵容,提升队伍续航能力。需副将技能触发顺序会影响实战效果,指挥类和被动类技能会在准备回合优先生效,主动类技能则按速度决定出手顺序。速度属性的调整可以让关键控制技能先于主将输出技能释放。

三名同阵营武将可获得10%全属性加成,这对后期战斗影响显著。但在实际搭配中,不应为了强行凑齐同阵营而牺牲兵种适性和技能搭配。部分特殊武将如仙人标签角色,即使跨阵营也能通过特性获得额外属性加成。副将的统御值也需要纳入考量,避免因统御值过高而影响整体队伍配置。
副将的定位需要根据主将特点灵活调整。当主将为脆皮输出时,副将应选择具有保护能力的坦克型武将;当主将为慢速法师时,副将则需要提供先手控制或增益效果。某些副将的自带战法具有独特的战术价值,如缴械、震慑等硬控效果,这些战法往往能改变战局走向。同时要注意避免副将战法与主将战法产生冲突,比如多个需要准备回合的战法同时存在可能导致输出真空期。
实战中需要根据敌方阵容动态调整副将配置。面对高爆发队伍时,增加减伤和治疗型副将;面对控制型队伍时,则可选用具有净化效果的副将。武将之间的缘分关系虽然能提供额外加成,但不应作为选择副将的首要标准。